【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本周宏观经济主要变化如下:1、12月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主要传递出以下几个关键信号:1)肯定经济复苏进展,但仍强调不确定性。中央对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忧患意识,从而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正常化方面,或许不会走得太快。2)首提“需求侧改革”,推进扩大消费的基础性改革。过去在消费政策上,往往以简单刺激部分领域商品消费为主(譬如汽车、家电),但几轮刺激政策下来,形成了对未来消费的透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在“内循环”的导向下,未来可以期待更多关注于“公平”的政策推出。3)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监管适应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背景,对平台垄断开始予以更大关注,也是培育高标准市场体系,避免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应有之义。 2、美国新增死亡病例继续快速攀升,防疫措施推出的可能性加大。目前海外资本市场主要受疫苗即将推出的支撑,考虑到疫苗大规模推广需要一个过程,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可能加剧疫情扩散风险,以及美国推出防控措施的可能性加大,需要警惕海外资本市场快速上涨之后的波动。相反,欧洲和印度疫情均已进入退潮阶段,这对美元指数带来压制。 3、、周期品市场亢奋。本周南华工业品指数涨幅进一步扩大,达到7.86%,上游工业品价格持续大幅攀升,并向中游原材料价格传导,主要工业品价格普遍上涨。 4、、债券市场窄幅波动,收益率曲线陡峭化。1))本周央行减少公开市场资金投放,使货币市场利率收敛于政策利率附近,近期银行间流动性宽松状态缓和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2)受流动性预期好转带动,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3.23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2.49bp,调整主要集中在周五。因工业品价格持续蹿升,再度加重了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致使“股债双杀”。我们认为,对通胀问题不必过于担忧,在本轮经济复苏中,海外(尤其美国)是需求的提供者,而国内呈现“供给>需求”的局面,是全球供给缺口的弥补者。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国的终端需求缺乏强支撑,不足以带动国内出现明显的通胀压力。当然,随着名义GDP的抬升,我国无风险利率上行的过程尚未结束,尤其明年二季度在CPI和PPI同比回升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对市场情绪造成冲击,但预计不足以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节奏加快。从而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上行的空间并不大,10年国债收益率或以3.6%为顶。 5、人民币汇率出现小幅回调,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系呈现出再度拉紧的风险(美国对更多中国官员的制裁、以及禁止购买部分中资企业股票)。12月11日,央行、外管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此举降低了金融机构可借入的外债额度(企业的调节参数不变,体现对实体企业的支持)。而今年3月12日,央行和外管局首次将全口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当时面临的是“美元荒”下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本次逆向调控,显然是源于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的进一步关注,希望市场树立“汇率中性”的操作行为,避免形成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