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监管部门“谆谆善诱”而无动于衷的垃圾股泡沫,面对“屡教不改”的ST股近乎疯狂的炒作,管理层终于祭出了“杀手锏”,上交所于7月28日公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风险警示股票价格的涨幅限制为1%”,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都认为这将是对ST类股票的毁灭性打击,而其他非ST类股票则“春天来了”。 的确,本周一开盘,106只ST股票齐刷刷跌停,只不过悲催的是,未见其他绩优股萌发上涨的动力。 其实,如果从公平、合理的角度来看,此项新政实在是一项“昏招”,根本不能动摇垃圾股被炒作的市场基础,由此来看,监管部门又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毛病。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ST股票为什么会被炒作,又为什么能够积聚起来如此多的市场人气?我们的证券市场从诞生时就是个“为国企脱困”的怪胎,大量公司被包装上市导致证券市场回报率畸低,这一点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大批无需“脱困”的民营企业一上市就业绩变脸,圈钱无度、大肆减持却吝于回报,便是先前市场定位错误的后遗症。在这样的市场当中,价值投资的风险极大,机会却寥若晨星,剩下的便只有投机价值。而投机价值所依附的更多是预期,或者说是想象力,在这方面又有哪只股票能比得过ST呢?毕竟身处于扭亏业务转型,或者资产重组过程中的ST股票,未来的发展将是非线性的,因此也就无需受到市盈率等传统概念的束缚。 因此,在一个普遍低回报、价值投资难以施行的市场中,投机炒作ST股票或许才是真正理性的行为。就此次调整涨幅措施来说,有可能改变A股市场低回报率的客观现实吗?有可能改变ST股票被重组后脱胎换骨的预期吗?我们发现这都是不可能的,调整涨幅措施仅仅是一项交易手段的调整,行政化地、甚至是暴力地压制市场自身的选择,这不仅无益于提高证券市场整体的回报水平,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 其次,限制涨跌幅度无益于市场化进程。涨跌停板制度本身就饱受诟病,毕竟这还是创设于1996年的、适用于那个新兴而疯狂的A股市场,而面对现在拥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市场规模早已赶超香港市场,涨跌停板制度早已过时,事实上针对是否应当取消这项行政化干预交易的措施一直都是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此时监管部门选择的方向不是进一步市场化,而恰恰相反加大了行政化对于股市交易的干预,这难道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综合上述分析,不去探究和解决ST股票被暴炒的根本原因和市场环境,仅是从交易手段方面强加遏制,突显了此次调整涨幅措施实为治标不治本,不过是在为先前的政策失当而寻找的一块遮羞布而已。同时这也留下了一个隐患,或者说是机会,在ST股票被炒作的市场环境没有改变的基础上,政策性压制只会导致其能量的积蓄,而这个市场的力量终将在ST股票摘帽或重组成功时予以释放,届时对应股票的连续涨停天数可能将令投资者瞠目结舌。那么试问,这难道就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吗? 更值得深思的,如果监管部门可以“行政化”处理ST股票被暴炒的问题,那么一直坚持的“市场化”应对IPO发行的基础何在?换言之,如果相信市场以其自身的调节能力,能够解决好IPO发行的问题,为什么就不相信能处理好ST股票炒作的问题呢?行政化指令和市场化调节,到底哪一个才是政策制定的根本呢?如果连ST股票炒作的问题都不能不上升到行政化约束的话,实在令人质疑所谓“市场化”,不过是在为IPO大扩容寻找的“护身符”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