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钟南山院士首次确定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至今已过去20天,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不断升级。面对抗击疫情的重要物资之一——口罩的严重缺乏,如今,中国正面临一场严峻的口罩生产保卫战。 进入2月后,全国上下有近百条口罩生产线陆续上马,它们来自纺织、汽车制造、手机生产等与口罩毫无联系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既是一场跨行业的紧急援建,也是一场自救。 跨行业引入口罩生产线刘洋(化名)是富士康上海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爆发,他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守上海。原本忙碌的生产线,迟迟未能重启,这几乎成为刘洋工作三年来度过的最漫长的一个假期。 媒体上不断更新的消息让他隐隐担心。2月1日,苹果宣布暂时关闭中国国内苹果直营零售店直至2月9日,如今能否如期开业,依然是个未知数。 苹果的态度影响着富士康的命运——作为苹果手机的生产主力,国内工厂线此前曾全面停工,其中,富士康旗下位于郑州及上海周边的工厂都是生产iPhone的重要生产基地,这两个地方距离武汉超过500公里。 如今,随着工人的陆续返工,是重启生产线,还是继续等待,成为考验企业管理能力的关键。 除了将生产iPhone9的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海外代工厂,富士康正计划陆续恢复小部分的国内生产线,而要顺利推进这一计划,口罩成为关键——为避免爆发大规模的交叉感染,所有上生产线的工人必须戴上口罩。 “厂区内的口罩非常紧张。”刘洋告诉零售君,工厂能采购到的口罩只能供应少部分上生产线的工人。没有口罩的工人只能在宿舍待命。 富士康上海工厂的工人总人数预计达到20万人,全国各地工厂的工人规模更是多达百万级,口罩需求很难通过社会渠道解决。 2月5日,富士康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启动生产线生产口罩——在集团龙华园区内首次引入口罩生产线,并于2月5日实现试产,这条生产线预计可日均生产10万只口罩。 预计到2月底,整个车间日产可达200万只,“不仅将最大限度满足集团员工防疫需求,还将视情况,积极对外支援输出”。 “如果工人们能有口罩,就能启动更多生产线。”尽管,富士康生产的口罩依然在资质认证过程中,但一场自救保卫战已经打响。 事实上,几乎全国各行各业都处于一“罩”难求的困境,“5000只、2万只、15万只……”在一些互联网求助平台,从零售商超、日用百货,到窗口服务行业,纷纷发出口罩求援信息,短时间很难得到满足。 而像富士康这样,有能力启动生产自救的企业,开了一条先河。口罩业的转机 企业跨行业生产口罩,规模和产量不容小觑。 2月4日,上汽通用五菱联合旗下供应商,改造厂房,布置无尘车间,装备12条口罩生产线(4条生产线生产N95口罩,8条生产一般医用防护口罩)。 据厂家预计,到2月底,无尘车间正式投入使用后,口罩的日生产量预计达170万个。 这个数据相当于国内口罩生产大县的日均产量。据中国医疗耗材之都——河南省长垣市的数据显示,该市日均生产医用外科口罩105万个,医用防护口罩3.5万个,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56.2万个,日生产总量为165万个——略少于上汽通用五菱的预计产量。 传统口罩业,历来被认为是微利行业,曾有媒体报道,通过经销商渠道,医用普通口罩出厂价每个9分钱,医用外科口罩出厂价每个4毛到4毛5分。 代工企业利润更微博。江苏省江阴某口罩工厂曾对外表示,工厂一年给日本代工口罩3亿只,每只出厂价两分钱,每只赚不到五厘钱。 加上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原来口罩专用过滤材料熔喷布的市场价为1.8万元/吨,现在价格是2.9万元/吨,依旧一货难求,导致不少口罩生产企业产量不足的同时,还要处于亏本生产。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指出,口罩历来不属于大宗储备商品,前几年不少口罩厂商由于订货不足而转产。 但在非常时期,这些供应链上下游的困境有望得到解决。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各厂家只要开足马力,只要产品合格,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国家将兜底收储。这对口罩生产商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受到政策影响,部分企业已经启动7天24小时全产能生产。一条生产线提高至原来3倍产能。不少周边企业也开始扩展生产范围。 原从事劳动防护用品制造加工、销售的红豆股份,在经营范围中新增一、二类医疗器械生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