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财经导读 >

【新华财经调查】现场检查下撤单为何激增?——聚焦IPO发审“窘境”(2)

时间:2021-04-01 09:3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点击:

“很多与企业自身的成色或企业发展无关的细节都要审核,这无形中加大了中介机构的压力,让中介机构身心俱惫。”深圳某证券业投行部负责人表示,IPO审核后若发现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责罚规定,审核人员从免责角度,自然问了比不问强,多问比少问强,这些都加重了中介机构的工作量。

市场化价格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IPO发行历来就争议不断,监管与市场的角力更是不断。IPO之所以如此受到高度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钟声一响黄金万两”,即“新股不败”的神话和二级市场的高估值。“新股发行没难度,只要批下来了,多差的公司都能发出去,根本没有发行压力。”王骥跃说。

相比于核准制的“可批性”,注册制更强调保证发行人的“可投性”,也就是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标的。2019年11月6日,新股昊海生科开盘即破发行价89.23元,成为科创板首个“破发”案例;在2020年9月,曾经出现过上纬新材压着上市市值条件按“地板价”发行情形,一度导致部分公司即便拿到注册批文也要推迟发行上市。

这些新情况让IPO“可投性”改革初见成效,不过该现象并未持续多久。在科创板出现零星企业上市首日破发之后,目前不论出于什么质地的新股,都会受到股民争先参与申购,市场化价格约束机制远未形成。

业内认为,只有监管层不再调控IPO节奏,新股发行多后就会推动理性投资,形成新股破发局面,这样才能让市场自觉形成优胜劣汰,挖掘优质标的,不能再走实质性审核老路。

“劝退疯狂的市场,多几个首日即破发的倒霉蛋是远强于拿着大棒向资本市场挥舞。”一位市场人士说,第一个上市即破发的企业会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打新即赚钱”的奇葩现象总会停止,大量没有未来成长性的上市公司破发之后,实质上丧失了再融资的能力,失去了外部的资金支持。如果无法成功的转型,那么只剩萎缩的主营业务、不再值钱的“壳”和高昂的信息披露成本。

晨壹投资有关负责人表示,新股破发是注册制走向成熟的“必经之痛”,是市场化约束机制的体现。这也是是对注册制改革的真正考验,若能坚持改革方向不回头,方可培养出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客户,让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运转,真正推动A股向成熟市场蜕变。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